中國高校《公約》 專項培訓(第一期)順利結班
第一模塊——世界遺產
該模塊聚焦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變遷與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趨勢、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知識體系與學科建設等主題,由北京師范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非遺研究與發展中心教授高丙中,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常務理事、文化遺產管理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處秘書長魏青,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活態遺產與社區發展教席主持人杜曉帆授課。

高丙中在談到“世界遺產與人類非遺的文化理念和社會實踐”時認為,現代世界的一個大趨勢是私人承擔公益的難題由物質性滋生非物質性來解決,他通過現代社會的加速發展與新文明興起的內在機制,物的占有與交換,占有物因交換而造成增值的分享,占有性與分享性的現代趨勢,表明了這個必然趨勢在現代極大地增加了持續性、加速度,在當代第一次構成了人類共有的世界文明。他還論述了非遺保護的核心機制包含現代心機,世界文化遺產把獨特的遺產轉化為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把獨特的文化項目廣泛傳播到具有普遍性的極致,中間要確認代表性傳承人,即確認私人的位置。通過層層推進,他認為,非遺保護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系統中是一脈相承的,最終指向通過文化欣賞的社會尊重使得差異成為正面范疇的意義,非遺保護內涵的邏輯是對“文化多樣性”的超越。

魏青在談到“世界遺產保護管理范式轉變下底層邏輯的強化路徑”時主要圍繞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基本框架、近年來的范式轉變、基于價值特征要素認定的保護管理底層邏輯以及“世界遺產領導力項目”推動的新一輪能力建設四個方面展開。他介紹,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基本框架和工作邏輯在發展完善的過程中離不開不斷豐富和校正機制上的努力,保護狀況工作報告、反應性監測和定期報告“三大監測體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他總結出從只關注物質遺產到大遺產觀整合、從遺產項目到遺產場所、從遺產構成要素到遺產價值特征要素的范式轉變構成目前世界遺產領域發展的重要變化特質。他特別提到,基于價值特征要素認定(Attributes)是近年來新出現的日益重要的評價標準,而從2001年全球培訓戰略、2011年世界遺產能力建設戰略、2016-2022世界遺產領導力項目的發展揭示了世界遺產從技能培訓到能力建設等的戰略更新。世界遺產地管理手冊、“World Heritage Leadership”“Nature-Culture Solutions”等工具手冊和互動平臺等具體措施成為了配合“世界遺產領導力項目”的重要手段。他預計,未來世界遺產地將形成“去中心化”的局面,不同形態遺產將更加深度融合并緊密協同發展。

杜曉帆在談到“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知識體系與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時主要從問題提出、文化遺產學科定位與研究方法的困境及方法探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知識體系與學科建設的體系建構四個方面來論述。他主要梳理了日本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的高校及學科構建特色,并結合在新疆喀什地區調研經歷提出了“形制重要”還是“材料重要”的問題。他特別強調贊同文化遺產學目前缺乏具備統一的文化遺產觀念的文化遺產管理專業人才,即亟需培養“能主之人”的觀點。基于參考美國、日本、英國的文化遺產相關學科定位與課程教育體系以及回顧中國文化遺產學科體系建設過程,他認為中國文化遺產學科的現狀主要存在學術范式難以形成共識且尚未建立,在實踐中面臨方法論抉擇等難題,并嘗試以調研經驗貴州樓上村以“文化景觀方法下的系統研究”的理念為例,呼吁“理論視野的多元化與開放性”“應用性交叉學科”的學科特色定位,開展“跨學科”、構建“文化遺產學交叉學科”的學科方法,“重視人與遺產的關系研究”的學科視野,構建觀念層、理論層、行動層、教育層的遺產知識體系,并建立整體性的學術思維,以學促用、學用相長的教學實踐體系,培養具有從國家戰略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對遺產保護問題進行分析研究能力人才的教育與人才培養體系。現場學員就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核心課程、學科方向和特色、研究理論和內容等與杜曉帆探討交流。

地址:中國北京朝陽區來廣營西路81號
郵編:100021
電話:86-10-64966526
傳真:86-10-64969281
郵箱:crihap@criha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