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國際化平臺 開展多層次培訓

福建木偶藝術家在“太平洋地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批約履約培訓班”開班式上表演泉州提線木偶戲
《世界遺產》:亞太中心今后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有哪些進一步的計劃?
許蓉:做好本職,努力提高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力建設培訓的質和量。
首先,針對亞太地區48個國家的需求把培訓的量先做上去,然后把網絡做大。這樣一方面能夠看到更多的國家締約,另一方面希望能夠看到已經締約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能力的提高。此外,培訓班在形式上可以創新,內容可以更豐富,國際化的平臺要搭好,平臺上有更多的合作,為教科文宣傳和倡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盡一份力,做出應有的貢獻。
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規劃、開發新的培訓題目。除了教科文常規的培訓課程外,培訓工作中,我們發現很多國家特別關心一些具體項目的經驗,特別是跟他們有共性的項目。比如印度尼西亞,他們的巴蒂克蠟染布制作技藝最頂尖的傳承人都是久居印尼的華裔后代,會很關心蠟染布在中國的發展狀況,師傅怎么帶徒弟,如何保護和傳承這項技藝等問題。今后的培訓中,我們會更加注重對象國的需求,爭取多設計一些具體項目的對接培訓。
此外要考慮與亞太中心中期戰略配套,為部分國家設計3年期培訓計劃。比如我們將連續3年開展針對柬埔寨的培訓,2016年做第三期,以履約培訓為主,會考慮增加一些清單制定方面的內容,課程中還會加入數字化采集的實踐。培訓師會和學員們一起到社區里去田野調查,研究分析具體項目的建檔。這樣的培訓做得越多,我們和培訓師掌握的案例就越多,案例里的細節也會越清楚,這和以前泛泛的常規培訓不一樣,對我們來說難度也更高。2017年,柬埔寨將對之前3年的培訓成果進行總結和評估。同樣的, 2015年年底我們將與巴基斯坦合作舉辦第一個培訓班,并制定未來3年的培訓計劃。針對湯加和朝鮮的培訓班也已列入2016年計劃。
其次,出版、印制培訓教材。所有的培訓都緊密圍繞《公約》進行, 2016年我們會把《公約》及其《操作指南》作為教材印成2個版本。一個版本是純英文,在國外的培訓班中可直接使用。另一個印成中英對照版,并提供亞太中心的解讀,供國內使用。各培訓班的培訓報告也將陸續完成編印。與《世界遺產》雜志合作的中國入選教科文“名錄”“名冊”的38 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資料也將陸續在雜志上刊載,并編印成合集。
第三,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除了在亞太地區其他國家舉辦培訓活動,亞太中心每年也會在國內舉辦一場具有影響力的活動,整合國內外資源,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熱門核心話題。2016年,亞太中心計劃借助中國深圳文化產業博覽會的平臺,來探討關于“振興傳統工藝,傳承文化財富”的話題。
(來源:《世界遺產》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