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國際化平臺 開展多層次培訓
由木偶促成的亞太中心國際培訓形式的拓展與創新
受訪人/許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主任) 整理/朱艷霞

泉州市木偶劇團國家一級演員陳應鴻在 印尼微縮公園表演《小沙彌下山》
《世界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以下簡稱“亞太中心”)自成立以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培訓等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許蓉:亞太中心是根據中國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下簡稱“教科文”)簽署的協議,于2012年2月22 日在北京成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國際機構,擔負著在亞太地區48 個國家和地區宣傳推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精神,實施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建設戰略的任務。
按照教科文的能力建設要求,我們的培訓班主要有4大主題。一是批約培訓,就是批準《公約》,這是針對非締約國的。目前在亞太地區的48個國家里,仍有十幾個沒有締約的國家,也是我們的工作和服務對象。比如剛剛結束的在澳大利亞舉辦的批約履約培訓班,一共有來自9個國家的學員代表,其中就涉及5個非締約國。第二是履約培訓。加入《公約》后如何兌現承諾,在國家層面上要做些什么,這就是履行公約的培訓班。第三是清單制訂的培訓,講授如何做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普查、建檔。一般來說這個班時間最長,需要5—7天,而且一定要在受益國本國辦,因為它強調的是基于社區的清單制定,需要社區參與。第四是申報培訓,就是教大家做相關“名錄”“名冊”的申報,申報的條件和需要注意的事項等。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三個“名錄”“名冊”里面,教科文認為最重要、也希望各國最重視的是“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各國政府往往覺得申報急需保護會顯得好像沒保護好,挺沒面子,于是各國都更熱衷于申報“代表作名錄”。此外,對于“優秀保護實踐名冊”,各國的重視程度也不夠,特別是對它的宣傳推廣做得很少,所以我們把今年的培訓班與福建木偶戲的宣傳推廣活動結合起來,也是想多做一些這方面的工作。
具體而言,亞太中心會主動收集亞太地區的培訓需求,與對象國進行充分溝通,首先有針對性地明確培訓主題,然后據此邀請教科文培訓師,設計制定合理的培訓內容。目前教科文在全球范圍有約80個經認證的培訓師,在亞太地區我們經常邀請的資深培訓師有十幾位。培訓師會提前得到所有學員的資料,在課堂上因材施教。
當然,我們也會根據對象國的需求增加一些《公約》之外的內容,比如涉及具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實踐和操作管理,會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設計特殊的培訓安排。
2012年至今,亞太中心已舉辦 11期培訓,覆蓋24個國家,受訓學員 300多人。這些培訓取得的成果是非常顯著的,除了宣傳《公約》,提升亞太地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能力外,還將有效增加締約國數量,比如庫克群島的學員參加了亞太中心的批約培訓,我們將在不久的將來看到庫克群島加入《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