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國際化平臺 開展多層次培訓

漳州市木偶劇團國家一級演員洪惠君與金邊皇家大學學生們交流
《世界遺產》:教科文在國際培訓方面的機制和方法上有哪些突出特色,對亞太中心有何借鑒和啟示?中國的經驗與他國又有哪些觀念上的碰撞?
許蓉:中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國,深度參與《公約》的制定和實施,在保護機制和方法上一直走在前面,并且總結出一套完整的可供借鑒推廣的中國經驗,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的成績是非常突出的。
從亞太中心的角色定位考慮,教科文《公約》框架下建立的、用來領導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機制和方法特別值得學習。僅舉能力建設培訓為例,教科文的培訓自成體系,有專職人員運營維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材,二是培訓師。能力建設培訓教材,被分門別類地設計成彼此獨立、可以自由選取組合的小專題課件,目前成型的已經有 45節課,每節課提供1—3個小時的授課內容,包括教師手冊、學生手冊、基礎材料、PPT演示文件、案例分析,還有相關的音頻和視頻資料,并且在不斷地增補修訂,非常實用。教科文的培訓師隊伍經過最近的建設,已有約80人,都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經驗和相關語言能力,既有專業背景,又有國際視野,主要來自教科文總部的資深人員、相關學術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等,并定期接受培訓師培訓,更新知識,規范教學。目前,培訓師隊伍中的中國籍培訓師僅有3 人,真正參與培訓工作的僅有1人,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的國際地位不符。亞太中心希望能夠盡快鍛煉并建立自己的專家儲備,向培訓師隊伍輸送更多的中國專家。
教科文的全球能力建設戰略依托教科文各辦事處和二類中心的共同努力,亞太中心是直接肩負著能力建設培訓任務的二類中心。從二類中心這個大家庭看,設在各國的8個二類中心各有不同的工作對象區域和職責分工,比如我們亞太中心和分別設在韓國、日本的二類中心,都是服務亞太地區,中國的亞太中心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建設培訓,韓國二類中心更加關注信息和網絡服務,日本二類中心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盡管分工不同,但業務開展時仍會有重復交叉和信息的不對稱,為避免資源浪費,我們一直呼吁加強各二類中心之間的合作,既實現資源共享,又促進國際間非遺保護的溝通與交流,形成良性互動的共贏局面。比如今年6月在泉州舉辦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國際培訓”,亞太中心主動邀請韓國二類中心共同主辦,得到韓方的積極響應和配合,為二類中心之間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此外,國內外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喚醒民眾的意識是最重要的事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是社區、群體和個人,要喚起全社會的共識,喚起公眾的意識,讓社區群眾珍視自己的文化遺產。認定什么為遺產,什么樣的遺產需要保護,怎么保護,最終都要由相關的社區、群體和個人決定,并自發自覺地去保護和傳承,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才能長久可持續地進行下去。此外,非遺是永遠變化的,是與時俱進的,這是《公約》里強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直接學習了很多1972 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經驗做法,在操作中也借鑒了很多 2005年《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的理念,共建全面、健康、可持續的文化發展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