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63項新增項目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中國海南省黎族婦女采用黎族傳統紡織技術,將棉和麻等纖維制作紡織品。這些技術包括紡紗、染色、織布、刺繡。織成品上的圖案記錄了黎族文化中的歷史和傳說,以及崇拜、禁忌、信仰、傳統和民俗等方面的內容。它們是黎族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幫助族群強化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

羌年
羌年在農歷十月的第一天到來。這是生活在中國四川省的羌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他們以慶祝活動表達對自然的感激和敬畏,重申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促進社會和家庭和諧。在 2008 年震災后,該節日作為羌族人民與其他族群對話和交流的平臺,在重建信仰和社區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同時提高了人們對糧食安全和環境保護的認識。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木拱橋分布在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和浙江省。建造木拱橋是木工的生計來源,橋梁及傳統營造技藝是當地鄉村文化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木拱橋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文化空間,增強了社區和諧和文化認同。當地社區和男女木工共同參與木拱橋的建造、維護、使用,同時亦參與相關民間習俗。

各國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諾
本屆委員會會議有來自 120 個國家的 900 多名與會者,是委員會成立以來規模第二大的一屆會議,反映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受到重視。
在今年提交的內容中,有 16 項是由 62 個國家提交的多國申遺,比上屆會議增加了三分之一。本屆 2024 年會議還標志著 5 個國家的非遺首次列入名錄:文萊達魯薩蘭國、加納、緬甸、盧旺達和索馬里。
這些國家的申遺反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加強國家間對話與合作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也反映了它們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到國境之外的共同愿望。
在本屆會議上,非洲有 12 個國家將 9 項遺產列入《公約》,另有兩個國家宣布批準《公約》: 塞拉利昂和南非,從而確認了非洲對保護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諾。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社會凝聚力的核心
今年入選遺產名錄的許多遺產都體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社會聯系的能力。在這方面,44%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建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因為它們以團結的精神促進了社區內部的融合,或者因為它們采取了與社區和家庭環境相關的節日社交聚會、成人儀式或典禮的形式。至少有 13 項內容是在家庭范圍內傳承的。
今年入選的 11 種烹飪實踐也促進了共同生活。通過創造分享和歡聚的時刻,它們越來越被視為代際之間的重要橋梁,將社區凝聚在一起。
委員會下屆會議將于 2025 年 12 月在印度新德里舉行。

地址:中國北京朝陽區來廣營西路81號
郵編:100021
電話:86-10-64966526
傳真:86-10-64969281
郵箱:crihap@criha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