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63項新增項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于 12 月 2-6 日在亞松森(巴拉圭)舉行會議,在 90 個國家的倡議下,63 項新內容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會議結束時,委員會的 24 個會員國決定列入 63 項新的文化內容,其中包括
- ● 2 項遺產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 58 項遺產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 3 項列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
隨著這些新項目的列入,150 個國家的 788 項文化習俗現已成為教科文組織活態遺產的一部分。由于列入名錄后采取的保護措施產生了積極影響,3 項遺產也從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奧德蕾·阿祖萊表示,本《公約》重塑了遺產的概念,使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場所和實踐現在變得密不可分。有了這 63 項新的實踐和傳統,我們的《公約》繼續創造奇跡,不僅將我們這一代人與所有前人聯系在一起,而且還不斷加強《公約》183 個締約國之間的聯系。
(依照國家英文首字母順序排序)
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
在中國,春節標志著新年的開始,以傳統歷法正月初一為歲首。春節前后,人們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辭舊迎新,祈福納祥,歡慶家庭團圓,促進社區和睦,這一慶祝過程俗稱“過年”。除參加公共慶典外,人們祭祀天地和祖先,并向長輩、親友及鄰里拜年,表達美好祝愿。該遺產項目為中國民眾提供了認同感和持續感。

朝鮮服飾習俗,傳統知識、技能與社會實踐
朝鮮傳統服飾由短上衣和裙子或褲子組成,搭配大衣、馬甲等應季外衣,并可輔以胸花等配飾。其采用絲綢、苧麻、棉布等天然面料制成,常在節假日等各類場合穿著,并多出現于藝術和文學作品之中。該傳統使人們相聚一堂,傳遞出深厚的文化歸屬感、身份認同與延續性。

日本使用米麹菌釀酒的傳統知識和技能
清酒是一種由谷物和水釀制的酒精飲料,深深植根于日本文化。釀酒師使用米麹菌將原料中的淀粉轉化為糖。他們監督這一過程,以確保菌類在最佳條件下生長,并根據需要調節溫度和濕度。他們的工作決定了清酒的質量。清酒被視為神靈賜予的神圣禮物,在節日、婚禮、成人儀式和其他社會文化場合中必不可少。

蒙古游牧遷徙及相關習俗
蒙古游牧文化根植于牧場、牲畜和牧民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牧民家庭在牧場之間遷徙,讓草場有時間恢復生機。戶主選擇好遷徙日期后,全家會一起動手為搬遷做準備,例如清理場地和清點牲畜。然后女主人穿上盛裝,在遷徙過程中領路,以表達對大自然的感激和尊重。

韓國制醬相關的知識、信仰與實踐
醬是韓國飲食的基礎,包括大醬、醬油、辣椒醬等發酵調味品。這些醬料可以搭配蔬菜、魚類和肉類食用,也常用于食品的保存。醬的配方因家庭而異,被認為承載著每個家族的歷史和傳統。有些家庭會儲存陳年醬油長達數十年,以保持食物風味的一致性。


地址:中國北京朝陽區來廣營西路81號
郵編:100021
電話:86-10-64966526
傳真:86-10-64969281
郵箱:crihap@criha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