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研究報告
(二)建立評估機制,強化問題導向意識
1、《非遺法》頒布5周年,貫徹落實情況評估
2016年,《非遺法》頒布實施五年之際,文化部于6月13日印發了《文化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貫徹落實情況檢查工作的通知》(辦非遺函〔2016〕224號,以下簡稱《通知》),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貫徹落實情況檢查工作,主要內容包括:學習、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情況;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配套法規情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情況;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庫情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開展保護情況;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及支持其開展傳承、傳播活動情況;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承場所情況;《非遺法》貫徹落實中出現的其他問題等。
受文化部委托,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非遺法》為準則,以《通知》為主要依據,通過材料評估、實地評估、評估總結等工作過程,最后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貫徹落實情況評估報告》。
報告顯示,《非遺法》頒布實施以來,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長期實施和有效運行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對提升文化立法的層次和水平,豐富我國法律體系的內容,具有重要意義。近五年來,各地在文化部的有力指導下,積極貫徹落實《非遺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大力推進,成效顯著。全國18個省(區、市)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性法規出臺,加上《非遺法》實施前已有的6部非物質文化遺產(或民族民間文化)地方性法規,截止2016年8月31日,全國共有24個省(區、市)頒布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性法規。相關省(區、市)也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工作,并出版了相應成果,如《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等。至2016年底,國務院已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372項(不含擴展項目),各省公布省(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3087項;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區、市)命名了14928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各級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收徒授藝得到更大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傳統節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及展演、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活動常態化、深入化程度不斷提高。全國所有省(區、市)均已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資金。與此同時,《非遺法》實施五年來,尚有7個省(區、市)未出臺省級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法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來源單一化,主要依靠各級財政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工作機構專業水平需要進一步整體提高等相關問題需要解決。
2、2016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 “研培計劃”評估
為提高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增強傳承活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部、教育部在先期試點基礎上,于2016年起,共同組織實施“研培計劃”,委托有關高校、設計企業等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的教育培訓。該計劃著眼于“強基礎、拓眼界”,旨在通過組織“非遺”傳承人群的研修、研習、培訓,幫助“非遺”傳承人群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提高中國傳統工藝的設計、制作水平,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促進就業增收。
受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委托,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擔了2016年度“研培計劃”實施情況評估工作,對2016年1月至10月“研培計劃”組織實施工作總體情況及效果進行評估,了解參與各方(包括參與院校及其所在地省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執行能力,收集整理相關數據,為總結2016年度“研培計劃”實施工作經驗,建立工作規范,制定2017年度工作計劃和開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基地”命名工作提供依據。評估報告顯示,參與各方對“研培計劃”實施效果較為滿意。主要體現為:文化部與教育部攜手,中央與地方聯動,規范要求,努力拓展實施的廣度和深度;培訓對象參與積極性較高,分布全國各地,涉及年齡及社會層次較廣,傳統手工藝項目從業人群比例較大;參與院校積極性高,依托專業優勢,拓展培訓方向與內容,加強教育教學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努力實現“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的培訓目標;受訓學員及參與院校所在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分工要求,做好招生、院校推薦、計劃制定、款項撥付、專業指導多項工作;建立回訪制度,了解研培效果。存在問題包括:學員年齡、文化水平及實踐能力差異較大;部分針對少數民族學員的研培班,需加強專業翻譯隊伍建設等。2017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實施,將在鞏固成果的基礎上,針對問題,進行相應工作優化。
3、部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第三方評估以及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課題研究,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初稿)》做好基礎工作
2016年6月,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委托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第三方評估以及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課題研究,為形成《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初稿)》做好基礎工作。
(三)探索創新,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可持續發展
2016年,許多管理、保護、保存、調查、傳承、傳播的新思路新辦法也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中來,方式多樣、社會參與度高的保護傳承體系正在形成。
在管理方式上,北京市、福建省泉州市采取“以獎代補”,為名錄項目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提供財政支持,確保資金使用績效。
在傳承傳播方式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互聯網技術碰撞,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影戲(泰山皮影戲)的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范正安聯合山東師范大學學生,接近互聯網前沿。目前,已成立“幕影春秋”項目組,通過“網絡眾籌”等渠道,建立山東皮影保護發展基金會,建立“幕影春秋泰山皮影傳播與推廣系統”團隊,通過網絡、微博、微信、APP等終端推介,設置婚慶“私人定制”專欄、制作微電影、結婚紀念品、人物實體皮影等,獲得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與3家創投機構實現洽談。同時,泰山皮影戲還與騰訊游戲聯合開發“泰山英雄傳”手機游戲,皮影DIY、皮影微電影線上定制與展映,實現皮影與網絡、微電影的三方跨界,帶動山東其他地方皮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新媒體“直播”越發成為亮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整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等傳播資源,大力實踐傳統媒體、微信、網站的共同傳播方式,2016年最新的“直播”方式也被運用其中。暑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組對江浙、湘黔、川渝、陜冀等地的傳統村落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在阿里巴巴文化中國、淘寶頭條的支持下,此次為期一個月的回訪活動在淘寶直播頻道一共進行了12場全程網絡直播,直播觀眾人次從最初的百余逐步提升至最高破萬,觀眾還能夠實時在直播評論區與傳承人交流。用實時影像和互動的方式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和文化,既分享了這次“探寶之旅”的所見所聞,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帶來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傳承人在直播過程中根據觀眾的需要隨時分享自己淘寶店中的“寶貝”,感興趣的觀眾邊看直播邊下單購買,更促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的線上銷售。
在提高傳承能力方面,《教育部辦公廳文化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16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通知》(教體藝廳〔2016〕2號)提出,“支持高校創建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基地,包括課程建設、社團建設、教育研究、工作坊建設、成果呈現、輻射帶動等工作內容”。在已有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戲曲進校園項目,藝術展演活動項目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全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學校與基地建設,目前已在中小學建設完成“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499所,在高校創建了第一批“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基地”16個,包括重慶大學“川劇文化傳承與保護基地”、河南大學“豫劇文化藝術傳承與保護基地”等。清華大學等57所高校參與文化部組織的研培計劃,則跳出了“家族傳承”“埋頭苦干”的老辦法,面向傳承人,實現了160期、8700人次的研修研習培訓。這是著眼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掌握的傳統技藝等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如何有效傳承,如何面向社會傳承的關鍵問題展開的實際行動。在擴展傳承方式和提升傳承能力的過程中,也使社會對傳承人所掌握和承續的傳統技藝的價值給予了更為充分的認可。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各高等院校的特色課程中嶄露頭角,如北京舞蹈學院就連年邀請安徽當地花鼓燈民間藝術團的藝人開設實驗課程,受到學生歡迎。在九年義務制教育和中、高等教育中置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使中小學和高校成為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通識課程和實踐課程“大本營”的做法,進一步增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程度和傳承廣度,打破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學習生活的疏離感,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接觸興趣和感性認識,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傳承能力,也提高了民眾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傳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