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書

鑼鼓書相傳起源于漢末晉初,形成地點在上海市郊鄉,清末民初已廣泛流行于滬郊東、西鄉,并傳播到浙江嘉興平湖一帶。
鑼鼓書舊稱“太保書”,“太?!毕涤缮虾=伎h農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動“太卜”衍化而成。“太卜”儀式類似道教的道場,其目的是為生者驅瘟逐疫。儀式以說唱形式表現,形式有道白、吟唱、獨唱、對唱等;內容多為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與宗教儀式無關,僅用以樂神娛民;因演出時由演員自擊鑼鼓演唱故事,民間亦稱之為“鏜鑼書”、“神鼓書”。久而久之,這種形式逐漸從宗教儀式中脫胎而出,發展為單獨的民間說唱形式,20 世紀中葉正式定名為“鑼鼓書”。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鑼鼓書的音樂還形成了川沙、南匯一帶的“東鄉”和松江、金山一帶的“西鄉”之分,曲調有金平調等。
鑼鼓書的形式多樣,主要分為三大類:占卜、社書和民間曲藝。其中占卜和社書仍保留著與早期宗教儀式的關系,而民間曲藝則已經完全成為一種民間的表演藝術,也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鑼鼓書表演樣式。其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員自擊鑼鼓,唱表說書。早期都是單人坐演,20 世紀50 年代末逐漸出現了雙人或多人站立說唱乃至表演唱,伴奏樂器亦逐漸增加,配有琵琶、揚琴等絲弦小樂隊,不過最常用的演出形式還是單人說唱配樂隊的形式。鑼鼓書的表演藝術非常豐富,經過歷代藝人的創造,形成了“說、表、唱、做、自擊鼓;手、眼、身、法、步加舞”的十字藝訣。表演方面則有帽子功、扇子功等。
清末民初,一部分鑼鼓書藝人走向茶館、書場,專門說書。20 世紀前葉,上海市郊以及毗鄰地區的書場有近千座。當時唱的鑼鼓書書目眾多,有長篇小說,歷史性的八十多部,小說有一百多部,開篇也有一百多只,聽書成為了當時青年的一種時尚。現有史可考的鑼鼓書藝術近代傳人為清代嘉慶年間的二團人顧秀春,傳至今日已有十代藝人,共計三百多人。

地址:中國北京朝陽區來廣營西路81號
郵編:100021
電話:86-10-64966526
傳真:86-10-64969281
郵箱:crihap@criha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