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

川劇考察合影
川劇是中國戲曲中十分罕見的以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為一體而構成的劇種。主要流行于四川和云南、貴州省。
早在明代,四川已有地方戲班流行,至清代雍正、乾隆年間,隨著花部的興起,外來的昆腔、高腔、梆子腔、皮簧腔傳入四川,加上本地燈戲,形成了現在川劇的雛形。由于聲腔流行地區和藝人師承關系的不同,早期川劇順著四條河道形成了川西、資陽、川北、下川東不同的支派。川劇的表演藝術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和現實主義傳統,并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真實細膩、幽默機趣、鄉土氣息濃厚,特別善于采用托舉、開慧眼、變臉、鉆火圈、藏刀等特技來刻畫人物性格。傳統劇目極為豐富。
川戲鑼鼓在川劇音樂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常用的小鼓、堂鼓、大鑼、大鈸、小鑼(兼鉸子)統稱為“五方”,加上弦樂、嗩吶為六方,由小鼓指揮。
此次觀看的川劇是由成都市川劇研究院的演員們表演的經典劇目。成都市川劇研究院是國內最負盛名的專業藝術院團之一,與上世紀最著名的川劇班社“三慶會劇社”一脈相承。有約三百年歷史的川劇藝術是西部民族文化的精華,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劇院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展。
幾十年來,劇院創作、演出了大量有影響的藝術作品:《白蛇傳》、《柳蔭記》、《御河橋》、《文成公主》等,以曉艇、劉蕓、陳巧茹、孫普協、王玉梅、王超等“中國戲劇梅花獎”演員為代表的表演藝術家,以蔡少波、馬麗等優秀演員為骨干的成都市川劇研究院體現出的整體藝術水準受到各界高度評價。徐棻、譚愫、王文訓等劇作家、作曲家的創作碩果累累,劇院上演的精品劇目迭出,多次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大獎”、“文華劇目獎”、“文華表演獎”以及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表演獎、編劇獎、音樂獎等等,充分展現了一個劇院托起一個劇種的優勢。

地址:中國北京朝陽區來廣營西路81號
郵編:100021
電話:86-10-64966526
傳真:86-10-64969281
郵箱:crihap@criha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