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中心在上海舉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師資培訓履約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代表歐敏行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副局長王瑋出席開幕式并講話

亞太中心主任許蓉主持會議并講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主管官員希瑪朱莉?古榕出席了第二期培訓班結班式,她認為,非遺是一個“活”的遺產,它處于不斷發展、變化和重塑的過程當中,保護并不意味著要把它固定下來,而要讓它保持一種有活力的,不斷進展的狀態。申報名錄不是《公約》的目的,《公約》的目的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2003年《公約》的精神來執行非遺保護,需要社區的廣泛參與,從確認、清單制定、申報,到最后列入名錄以及保護措施,社區都是核心。各個非遺項目不應有等級之分,只要社區對其產生認同感就是有價值的,所有的非遺都應作為人類的遺產被繼承。此次培訓將提高學員對于《公約》精神的認知,從而助益非遺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王瑋副局長表示,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益于獨特的歷史、地理和人文環境,融合古今、交匯東西,既有鮮明的農耕文化特征,又有近現代工商業文明特點,在以農耕文明為主體的我國非遺體系中獨具特色。本次培訓選在上海,對我們有重要意義。
亞太中心主任許蓉表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實施以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積累并貢獻了豐富的中國經驗。中國師資培訓班的舉辦恰逢其時,將有效地配合文化部正在實施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選拔參與研培計劃的57所院校的教師,培訓一批能使用中文講解《公約》要義的師資力量,形成中國的非遺保護能力建設人才儲備,并為今后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培訓師隊伍推薦中國專家打下基礎。今后,中國師資培訓班將形成體系,逐年深入地推進和舉辦。
學員還隨同培訓師一同進行了非遺保護田野調查,訪問了上海市浦東新區新場鎮和青浦區朱家角鎮,以鑼鼓書、琵琶藝術(浦東派)、浦東說書、吳歌、搖快船和江南絲竹等非遺項目為案例,學習如何實際操作非遺項目認定和清單制定,如何制定保護計劃,以及社區參與的重要意義。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力建設戰略相關要求,《公約》框架下的培訓分為批約履約、清單制定、申報、保護計劃等能力建設培訓,本次培訓活動旨在通過對于《公約》相關知識的講解,結合田野考察,提高學員對于公約框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認識以及對非遺項目認定和清單制定的了解。
本次培訓活動與2016年文化部依托高校開展的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相結合,參訓學員基本覆蓋研培計劃中所涉及的57所院校的相關教師,分兩期連續舉辦,每期培訓約30名學員。培訓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三位培訓師愛川紀子、蘇珊?奧格和張敏授課,詳細講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主要概念以及履約基本知識。 本次培訓活動由上海大學承辦。(文/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