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非遺保護:保護傳統 接續文脈 創新手段
傳播文明,交流合作:
全社會的遺產意識普遍增強
國際交流方興未艾
人民群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人,人民群眾的自覺參與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為了提升全社會的遺產意識,我國專門設立了“文化遺產日”。近年來,文化部和各地文化部門利用“文化遺產日”和民族傳統節日,組織舉辦了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珍稀劇種展演、百名工藝美術大師展示、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等許多重大宣傳展示活動,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認識、了解和喜愛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文化部多次組織非遺保護領域知名專家舉辦講座、訪談、論壇等活動,向社會公眾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各級文化部門通過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發布非遺保護工作進展和成果,進行全面的社會宣傳和廣泛動員。
如今,普通民眾包括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對非遺的認知度、認同感、自豪感和參與意識都普遍提高,這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持續發展具備了深厚的基礎。
在國際交流方面,我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制定的主要推動者,是認真履行締約國義務、積極推動公約實施的主要國家。近年來,在法國巴黎成功舉辦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節”,在四川成都舉辦了4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發布了《成都宣言》、《成都共識》、《成都倡議》、《成都展望》,在香港成功舉辦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亞洲合作論壇”。與蒙古國聯合申報蒙古族長調民歌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合作開展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田野調查和保護。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了“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
我國還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優秀實踐名冊”的申報工作,至2013年底,共有昆曲、木卡姆藝術、格薩爾、羌年、中國珠算等3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是世界上入選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
這一系列基礎性、開創性的重要工作,使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不斷增強,一大批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生存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全國政協委員、知名非遺專家田青用“保護民族的根和魂”來形容非遺保護的重要性,他特別提到其中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問題,指出面對現代化發展,古老傳統文化特別是民間民俗文化顯得很弱勢。“老祖宗創造的民間文化中不乏精彩,如果不保護它,不格外地提倡它,它就會在現代化的社會中消失。必須建立文化的自覺,主動尋找文化定位。要有眼光、有遠見,傳承好民族代代相傳的血脈。”田青說,盡管目前搶救和保護非遺的工作還十分困難而艱巨,但這個工作必須做,而且還要做好,因為它關乎歷史傳承、關乎民族凝聚力、關乎國家文化軟實力。
對此,文化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