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非遺保護:保護傳統 接續文脈 創新手段
編者按:“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月1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對傳統文化的精辟論述。據不完全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已經在不同場合公開論述傳統文化重要意義達13次之多。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明確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非遺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以及復興民族傳統文化,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這其中有贊許、有關心、有建言,也有期待,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事實上,自上世紀70年代末期,文化部門就開始了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工作,盡管面臨種種困難,但仍有一大批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得以接續。從不為人知到舉國矚目,漫漫的優秀傳統文化保護之路上,不計其數的文化工作者默默付出了艱辛勞動。
“作為一名來自文化界的全國政協委員,我特別自豪,也很激動。”3月8日,記者采訪了從山東濟南來到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國家級非遺項目諸城派古琴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高培芬。近十幾年來,高培芬和中國非遺事業共同成長,她見證了非遺保護事業的不斷進展。正是因為非遺,她得以當選全國政協委員,也正是因為非遺,2013年她完成了自己20多年的心愿——出版發行古琴專著《高培芬古琴打譜集》。此外,在政府的支持下,“高培芬古琴研究中心”在山東博物館成立,有了這個重要平臺,她可以在古琴學術研究和傳播方面更好地施展拳腳了。
“說實在話,我打心眼里感謝國家、感謝政府,沒有他們的支持和幫助,也就沒有我們諸城古琴的今天。”談及非遺保護對于自己的意義,高培芬如是說。
高培芬的故事,只是全國千千萬萬個非遺傳承人經歷的縮影。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我國在以往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的基礎上,在國際社會推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背景下,積極履行加入《公約》的義務和承諾, 加強對非遺保護工作的總體思考和頂層設計,初步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保護制度,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
法律保駕,制度護航:非遺保護行得穩、走得好
近年來,我國政府從建章立制、總體規劃、設立機構、提供經費、組織協調、表彰獎勵等方面,加強制度建設,全面推進非遺保護工作,確立了由文化部牽頭,發改委、財政部、教育部、國家民委等14個部委參加的非遺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在文化部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在今年兩會上,文化領域立法的問題受到了代表委員們的關注。2011年6月1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頒布施行,這意味著非遺保護由政府工作上升為國家意志。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告訴記者,近3年來,該法的出臺對保障我國非遺健康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底,已有浙江、江蘇、新疆、山西、河南等13個省區市頒布出臺了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各級政府都從貫徹《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角度推進保護,保護措施也越來越得力。正是看到了這樣強有力的促進作用,各界對于文化領域立法的呼聲才會愈發高漲。
此外,國家設立了非遺保護工作專項資金,不斷加大對保護工作的財政支持力度。截至2013年,中央財政共計投入專項資金28.04億元。地方也加強了非遺保護機構隊伍建設,全國31個省區市均成立了省級非遺保護中心,22個省區市在文化廳局單獨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