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亞太非遺保護的持續發展

班德林欣賞唐卡。攝影/諶強
班德林說,中國共有7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9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足以展示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發揮積極作用的強烈意愿。中國的參與反映出深深植根于中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班德林感謝中國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作的一貫承諾,并對中國在這快速發展的領域中發揮引領作用,致以誠摯的謝意。班德林期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緊密合作,為保護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世界文化多樣性而努力。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下的國際機構,亞太中心將堅持“立足中國、服務亞太、面向世界”的工作原則,以“前瞻性、長遠性、全局性、國際性”為指導原則,致力于宣傳和推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提高社區、群體和個人在保護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參與程度,通過長期和短期培訓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等方式,提高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會員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能力,開展亞太地區多邊合作。
亞太中心在培訓上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一批國際一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專家作為培訓師資,將為亞太地區引入國際先進非遺保護經驗,同時,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下的國際機構,中心也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的智力支持,能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能力建設科、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咨詢機構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各國的文化和教育機構和研究單位展開廣泛深入的合作。
根據亞太中心2011-2015中期規劃以及亞太地區非遺實際情況和具體需要,亞太中心于今年正式開展國際培訓活動,通過運用教科文組織精心編制的教材和教學方法,為亞太地區培養一批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門人才,使他們既熟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又了解國家、區域和國際等不同層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鑒于中國媒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亞太中心還將開設新聞記者非遺保護宣傳交流班,確保對《公約》精神的正確理解和表述,增強媒體對非遺報道的專業性。
目前,亞太中心已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并將與相關機構和地方商建培訓、研究、交流、傳習基地、宣傳制作中心、非遺頻道(節目)、非遺基金。今后,亞太中心將在亞太地區選定幾家專業機構建立密切合作伙伴關系,并繼續與教科文組織總部及其曼谷辦事處、有關學術、研究機構及其他二類中心建立廣泛的合作伙伴關系,使他們成為亞太中心開展培訓工作和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的重要保障。亞太中心將繼續通過下延、內聯、外拓等方式廣泛構建非遺領域的資源共享網絡,充分發揮其作為亞太地區非遺領域的國際性和地區性的組織和協調機構的作用。
王文章說,亞太地區地域廣闊,人口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是構成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的共同遺產。在中國政府、亞太各國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的緊密合作下,亞太中心一定能將自身打造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國際化的、專業化的合作與交流平臺,并在這個平臺上能夠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