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非遺保護不能丟
2022年4月2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下稱“亞太中心”)在京召開管理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會議采取線下線上相結合方式進行。亞太中心管委會主席,中國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旭主持會議。亞太中心管理委員會委員出席會議,中心咨詢委員會委員以及中國文化和旅游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研究中心與國際信息和網絡中心等機構的代表共50余人列席會議。會議審議批準了亞太中心“2021年度工作報告”“2022年度工作計劃”“中期發展規劃(2022-2026)”等重大事項。
![]() |
會議現場 劉曉輝攝 |
亞太中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二類中心,根據中國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簽署的協議于2012年在中國北京成立。成立并投入正式運作十年來,亞太中心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力建設戰略框架下,組織舉辦60期國際培訓,培訓了2100余人次,惠及亞太地區41個國家。實踐證明,相關國家、機構和人員學習《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下稱《公約》)框架下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相關知識的熱情日益高漲,運用該機制服務于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能力日益提升。也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內部監督辦公室2021年在《公約》運行情況評估報告中就指出那樣“亞太中心的工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相關區域實施能力建設戰略及其拓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用于開展能力建設的資源不斷減少的情況下,這一貢獻尤為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跨國實地舉辦培訓仍然無法進行,線下人員聚集也在各地受到不同程度阻礙;線上培訓受到各地防疫管控影響,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因素;2003年《公約》相關機制改革正在進行中,如何準確把握并結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戰略設計培訓主題和內容成為重大課題;亞太地區各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情況各有不同,對培訓提出了更為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要求。為應對上述挑戰,亞太中心秉承“以發展解決問題”精神和“成果導向”原則,一方面更加注重設計,加強探索,在克服線上模式短板基礎上力求探索出提升培訓成效的方式方法,同時通過加強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產領域相關政策與舉措,特別是能力建設戰略的密切跟蹤與分析,力求提升能力建設培訓的成效。
過去一年,亞太中心共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以及太平洋地區四個次區域舉辦了8期國際培訓,亞太地區27國通過培訓受益。培訓班均在《公約》框架下圍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工作重點和優先事項展開,涵蓋了“聯合申報”“青年與非遺”“非遺與教育”“非遺與可持發展”“師資培訓”等主題。青年群體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點關注人群,增強青年一代的文化使命感,提升其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能力,對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跟我看非遺”培訓班是中心策劃的“青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建設三年期培訓計劃”的第一期。考慮到疫情帶來的各種不確定因素,第一期培訓班從面向中國青年的培訓入手,并設計了以線上授課、學員線下拍攝短視頻做練習的培訓模式。來自中國50所高等院校130多位青年參加了這場培訓。在經過培訓師5天線上授課后,學員們用5周時間,深入社區進行非遺項目考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短視頻拍攝,最終提交了73個非遺短片,內容涉及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表演等領域。青年們通過記錄身邊的非遺項目,領略了日常生活中非遺的魅力,由此在成為非遺的欣賞者、保護者的路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建設師資網絡一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全球能力建設戰略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2021年亞太中心為太平洋地區和菲律賓分別舉辦了師資培訓。面向菲律賓的師資培訓班體現了中心對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方式的最新探索。該班于2021年底開班,此后,學員們于2022年2月至3月期間自學相關知識,每隔一周線上集中一次,展示學習成果,探討學習心得,提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思考。4月底進行為期三天的線上集中培訓。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段進行線下自學與線上集中相結合的培訓,既是中心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一種探索,也是對今后非遺國際培訓模式的一種探索。此外,中心還面向太平洋地區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師資培訓班”,這是中心首次為太平洋地區舉辦師資培訓。
針對非遺項目多國聯合申報的發展趨勢,中心舉辦了面向東南亞國家舉辦次區域非遺聯合申報培訓班,以加強東南亞國家聯合申報的網絡建設以及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合作,提升東南亞國家共享遺產和彼此統一多樣性的協調能力。該區域11個國家均派代表參加了培訓。
2021年,中心繼續推動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員國單獨舉辦系列培訓。其中,老撾班是首次為該國單獨舉辦的培訓,也是為該國定制的三年期培訓的第一期。中心將通過三年培訓為老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打下堅實基礎。為孟加拉國舉辦了第四期培訓班。自2018年起,中心連續四年為孟加拉國提供涵蓋履約、清單制定、申報、可持續發展等主題的系列培訓,為孟加拉國提升整體非遺保護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中心開展的國際培訓受到嚴重影響,但中心一直努力克服困難,積極尋找對策,國際培訓工作一直沒有間斷。這兩年線上培訓成了中心工作的主要方式,中心也在努力克服線上培訓帶來的虛擬性、課堂管理困難等短板,并充分利用好線上培訓的特性以發揮其優勢。中心在“干中學,學中干”,“用發展來解決問題”。例如,為越南舉辦的培訓班受其國內疫情防控帶來的影響非常突出,就在培訓班即將開班前夕,該國國內突然爆發的新一波疫情導致培訓班不得不推遲舉辦,歷經四次延期,該班按既定方案圓滿完成。原定于2021年10月成都國際非遺節期間舉辦的中國省級非遺保護中心工作者培訓班,是亞太中心首次為中國各地省級非遺保護中心舉辦的培訓,也是非遺節的線下主題活動之一,但該節在即將舉辦之際因新冠疫情防控需要而推遲。中心及時將這次培訓改為線上方式繼續舉辦。培訓結合學員特點,以中國四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非遺項目作為案例,結合《公約》相關內容,對學員進行兩個半天的集中授課,學員出勤率高,交流探討十分切題且很有深度。實踐證明,這次迅速調整并針對學員群體特點開展的“短而精”的培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為中心今后繼續舉辦線上培訓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2022年,中心將繼續履行好二類中心職責,配合教科文組織能力建設戰略,為亞太地區會員國提供《公約》框架下的培訓服務。2022年,中心計劃舉辦10期培訓班,包括1個全球班、2個區域班、3個次區域班、3個國家班,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從主題內容上看,一方面延續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既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建設課程,另一方面則繼續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點內容,如青年群體、師資培養等。同時,結合其他領域探討當下非遺保護的發展趨勢,如教育、氣候變化、創意產業、數字技術等。
亞太中心正通過積極參與國際會議、收集整理國際非遺信息、更新《公約基本文件》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戰略、政策和舉措的跟蹤與解讀,了解和掌握國際非遺發展的最新關注點以及培訓對象國的非遺保護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方案,并將相關內容納入培訓課程。同時,通過編印中英文交流宣傳材料、出版培訓成果文件等形式,使中心的工作服務于更多國家的非遺保護。2022年,中心將推動《<公約>基本文件與能力建設培訓實踐》中英文版的出版,并結合為泰國和孟加拉國開展的多年系列培訓編撰培訓成果文集。
亞太中心在其中期發展規劃(2022-2026)中將凸顯“創新”“均衡”“普惠”“可持續發展”的特質。在創新方面,在《公約》不斷向前發展,疫情防控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各國培訓需求更加多樣化的情況下,中心在下一個五年力求在工作方法和模式上進行更多創新性的探索;在均衡方面,中心對今后能力建設框架下的培訓工作的策劃尤其是圍繞培訓主題和培訓對象上,力求做出更加綜合的考慮和均衡的設計;在普惠方面,中心國際培訓工作將在此前基礎上,普惠整個亞太地區和更多群體,特別是小島嶼國家,青年和婦女群體等;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即便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大背景下,中心也能夠不中斷并保持活躍,并以可持續國際培訓工作服務于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亞太中心管委會主席,中國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旭高度評價亞太中心的工作,他表示,亞太中心面對新冠疫情考驗,不斷調整思路,創新工作方法,按計劃完成了各項任務。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二類中心,近年來,亞太中心遵照教科文組織二類機構的規范要求,較好地履行了教科文組織所賦予的職責,尤其是在組織國際培訓方面,亮點紛呈,效果顯著,受到了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國家在內的有關各方的一致認可。他還表示,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復雜,為亞太中心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不少挑戰,希望中心做好應對預案,建立多層次的國際合作機制,繼續推進各項工作,積極履行好所肩負的教科文組織二類中心的職責,進一步開拓工作思路,形成新的工作亮點,為落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建設戰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新的貢獻。同時,他還表示,中國政府也將進一步密切與教科文組織的合作,繼續支持亞太中心更好地履行職能,為促進《公約》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實施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管理委員會委員一致認為,亞太中心在疫情的艱難時期舉辦了許多有針對性和有價值的非遺能力建設活動,制定了非常詳細的培訓計劃,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創新的工作方式,緊密圍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新趨勢和優先事項,聚焦重點,堅持成果導向,傳播了非遺對于疫情的積極作用,培訓成效有目共睹。期待中心持續推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能力建設戰略在亞太地區的實施,為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做出新的貢獻。
管理委員會是亞太中心的管理機構,指導中心的工作,其成員由中國政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員國、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學術機構的代表以及其他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代表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