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關于國際援助和如何申請援助的信息
來源:亞太中心
![]() |
The way to the field with the ritual bread 'Karahod' ? Belausau, 2012 |
國際援助是2003年《公約》的重要內容,因為它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有效和可持續的方式。《公約》鼓勵締約國利用好國際援助機制,為其當地社區提供服務。自2008年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資助了全球39個締約國的66個項目,其中一半以上在非洲實施。
國際援助機制為締約國在保護自己國家非遺、開展清單制定、提升公眾意識、在緊急情況下保護非遺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當地專家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所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提供相關資源和資金。
例如,在吉爾吉斯斯坦開展的注重保護與神圣地點相關的項目,旨在為提高年輕一代對保護非遺重要性和價值的認識;在哥倫比亞開展的建立在保護非遺基礎上、作為武裝沖突后恢復和和解的項目;在摩洛哥綠洲和山區為實現女性經濟自主而量身定制的、與當地非遺保護結合開展的項目;以及正在烏干達開展的、以促進在高等教育機構課程中納入非遺的項目。
最近的數字表明,盡管國際援助機制在當地取得了成功,但也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為鼓勵締約國利用好國際援助機制,活態遺產處還提供了技術援助。 此外,申請表格及指南也可在網上查閱。自2016年以來,國際援助可隨時向申請不超過10萬美元的締約國提供,同時,締約國可通過電子郵件聯系到一個專門負責國際援助申請的團隊。
(亞太中心陳小溪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