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展望:亞太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建設培訓”在成都舉辦
![]() |
10月16日,在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及相關活動開幕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下稱“亞太中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共同主辦,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回顧與展望:亞太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力建設培訓”在成都開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事務負責人希瑪珠莉·古榕在培訓開班致辭中強調,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能脫離文化,不同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促進文化交流,讓人民尊敬彼此的生活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強大的,但又是脆弱的。祝賀亞太中心在亞太地區這一文化多樣和豐富的地區組織開展能力建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亞太中心通過逐步采取創新的培訓方式,在加強與教科文組織總部、區域中心、學術機構等密切合作的基礎上,通過卓越努力,致力于能力建設戰略的實施。感謝亞太中心能夠讓盡量多的社區參與進來,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讓相關利益方在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方面所做的努力。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表示,亞太中心緊緊圍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下稱“《公約》”)精神持續有效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活動,并能夠結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新動向,系統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今后要繼續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內涵的學理認識,向更高層面、更深學理開拓培訓思路。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一級巡視員王晨陽在第一天的培訓班上,做了題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建設”的報告,他提出,目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任務已經進入到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水平的新階段,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回歸社區、回歸生活。我們應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傳承能力、傳承實踐以及傳承環境著手,科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切實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社會功能,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從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亞太中心主任梁斌對2012-2018年亞太中心能力建設進行了概覽式介紹。他表示,在過去的七年中,亞太中心在中國政府相關部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亞太地區成員國以及相關國際機構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區域、次區域和國家層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工作。除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批約”“履約”“基于社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制定”“保護計劃制定”“政策制定”等常規培訓主題之外,中心還在培訓中納入了諸如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自然災害、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媒體、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等教育等具有針對性的話題,得到了亞太地區及國際社會的積極反饋。目前,亞太中心的合作網絡逐年擴展,來自亞太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需求與日俱增。在此背景下,研究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未來培訓的需求和建議非常必要。
來自中國、韓國、巴基斯坦、尼泊爾、越南、斐濟、蒙古等20多個亞太地區國家的合作伙伴和參加過亞太中心培訓活動的學員,包括來自中國各省、市、自治區文化部門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負責人,也將在本次培訓班上為亞太中心今后的培訓活動建言獻策。
本次培訓班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區域辦事處的代表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培訓師還為參會代表傳達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最新動向,尤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緊急狀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非政府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土著語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正式和非正式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性別、倫理原則、國際援助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分享了關于《公約》的最新知識與解讀。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的全球7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二類中心之一,自2012年成立以來,亞太中心一直遵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工作原則,宣傳推廣《公約》,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活動,為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搭建平臺,并為加強亞太地區48個會員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相關人員的能力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此次培訓是亞太中心舉辦的第44期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力建設培訓班。截至目前,中心舉辦的培訓班已覆蓋亞太地區48個國家和地區,直接受益人數達1362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