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如何與高校結合?亞太地區的學者來中國培訓了
![]()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與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融合培訓班今天開班 官方圖 |
高校以其人員的專業化構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具有本地化優勢,發揮著可持續的重要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識到這一點之后,迅速開始了行動,7月22日至25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與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融合培訓班”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為期四天的項目培訓,來自中國、印度、尼泊爾、菲律賓等亞太地區20所高校的專家和學者共計50余人參加培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培訓師樸尚美和甘米尼·維耶蘇里亞應邀授課,課程圍繞“《公約》的基本概念”“履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及機構”“清單制定”“社區及社區參與”“保護計劃及倫理原則”“非遺與性別”“非遺與可持續發展”等主題講解,結合非遺融入教學內容的課程設置、教材編撰以及非遺實踐等內容,解答學員疑惑,確保非遺在學術界的深入融合更加務實、有效。據悉,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兩所高校將加入該網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秘書處能力建設及遺產政策部門的阿什莉·伊麗莎白·坎寧安女士在培訓班上還介紹了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能力建設戰略以及高校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并以兩所非洲大學為例,進行分析和講解,從“頂層設計”的角度為非遺與高校的融合指明了方向。
![]() |
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 網絡圖 |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王福州,做了題為“中國非遺保護與教育”的講座,中國“非遺進校園”已經走過了十年歷程,在非遺與教育融合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和心得,許多優秀實踐項目走在世界前列,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各國樹立了榜樣。
韓國亞太中心分享了針對“高校中現有非遺相關課程的研究報告”,韓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方面已自成體系,近年對非遺與教育的融合也非常關注,其研究報告對非遺與教育的理論建構具有借鑒意義。
而來自6所高校的專家和學者介紹本校相關非遺項目的環節成為本次培訓班的亮點。尼泊爾特里布萬大學尼泊爾歷史、文化和考古中心講師阿比吉特·塔帕、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可持續發展政策研究室項目經理游慧瑜、印度尼西亞哈魯奧利奧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本尼·巴斯卡拉、菲律賓圣托馬斯大學熱帶文化財產和環境保護中心主任埃里克·巴博·澤魯多、孟加拉達卡大學人類學教授賽弗·拉希德、菲律賓大學人類學教授索萊達·納塔莉亞·達利賽結合各自國家教育和非遺保護具體情況,從不同角度分享了非遺的教學實踐。培訓班上,學員還就有關非遺課程與高等教育進一步融合進行了充分討論。最后,參訓學員集體前往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對海派面塑、上海黃楊木雕、上海絨繡等非遺項目進行實地調研。
非遺重在傳承,學員們發現,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利用良好的場所資源和氛圍,運用各種方式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近幾年來,以工藝體驗的方式開展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活動,舉辦了剪紙、燈彩、面塑的親子體驗活動,已成為館內的一項常設內容。通過簡單的學藝,使參加者親歷手工藝制作的全過程,了解傳統技藝的文化內涵。同時積極與學校合作走出博物館,輔導、培養中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情。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王晨陽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使人們重新認識到它在素質教育、可持續生活方面,甚至在解決和預防糾紛、提高社會凝聚方面的作用。大學是開展這項實踐的主力軍,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傳承人將接受高等教育,許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也會走進非遺傳承人行列,尤其是非遺保護的行列,非遺保護將成為一項社會職業。